山西工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以传统能源高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为双核心,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热科学理论与气体动力学理论,结合计算机控制技术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能在能源动力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运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覆盖能量转换原理、系统设备控制等核心内容,并配备实景式实验室和校企联合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多维度的能力塑造空间。
在课程设置上,专业以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为基础理论支撑,逐步延伸至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等应用型课程。特别强调电力工程意识的培养,通过锅炉原理实验室、汽轮机原理实验室等实景教学场景,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操作技术。实践教学环节采取"阶梯式"培养模式:
- 低年级开展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等基础技能训练
- 中高年级进行燃烧系统设计、换热器设计等专业课程设计
- 毕业前安排电力产业综合设计、发电厂生产实习等实战项目。
师资团队由20名专任教师构成,其中包含4名教授、9名副教授,团队拥有27项发明专利和6部教材专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团队囊括山西省教学名师、科技创新重点团队带头人等荣誉获得者,并建有省级热工仪表实验室。教师队伍在能源高效转化、分布式能源系统等领域形成研究特色,近三年发表EI收录论文8篇,为教学提供前沿技术支撑。
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可在发电厂设计运营、动力设备研发、新能源技术开发三大领域发展。具体岗位涵盖:
- 传统能源行业:火电厂运行工程师、锅炉系统设计师
- 装备制造业:汽轮机研发工程师、泵与风机调试师
- 新兴领域:太阳能利用工程师、分布式能源系统规划师
- 科研教育:能源政策研究员、高等院校专业教师。学校与大同二电厂、太原锅炉集团等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实习就业转化率达行业领先水平。
专业特色突出产教融合与技术迭代的双重优势。通过校企联合开发的"实景式"教学平台,学生可提前掌握发电厂DCS控制系统操作、热工仪表调试等实用技能。在新能源方向开设太阳能利用原理与技术、分布式能源系统等特色课程,响应国家"双碳"战略需求。数据显示,近年毕业生在清洁煤技术、余热回收系统优化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已获多家能源企业实际应用。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