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自2001年设立以来,依托财经类高校的学科优势,逐步形成以社会责任、人文关怀、国际视野为核心的培养体系。该专业在2021年入选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过法学学士学位授予资格,将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交叉融合,培养懂经济管理、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其毕业生就业率近年保持在较高水平,近两年更达到100%,成为长三角地区社会治理领域的重要人才输送基地。
专业特色与培养方向
南京财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三个特色方向:
- 公益慈善管理:结合社会工作与经济学、管理学,培养具备公益项目策划和社会组织管理能力的复合人才。课程中融入双语教学的《社会工作行政》,强化国际化视野;
- 司法社会工作:整合法学与社会工作方法,聚焦社区矫正、弱势群体维权等领域,毕业生可在司法系统或社会组织从事专业服务;
- 社区社会工作:融合心理学与管理学,针对基层治理需求,培养社区发展规划和社会组织运营人才,近年来在南京市社区服务项目中表现突出。
这种“跨学科+实践导向”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掌握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等核心技能的同时,具备经济分析与法律实务能力,适应多元就业场景。
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
专业课程设置分为理论奠基与实务强化两大模块:
- 基础理论课程:包括《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社会政策》等,构建对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的系统性认知;
- 实务技能课程:通过《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等课程,结合政府机构实习和社会组织项目实践,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学生常参与南京市栖霞区社区治理试点项目,将课堂理论转化为服务方案;
- 特色拓展课程:开设《社会保障概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等,强化对弱势群体服务和社会保障政策的理解。
教学团队师生比接近1:8,实施“一对一”生涯规划指导,近五年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创新创业项目12项,凸显个性化培养优势。
升学就业与职业发展
该专业毕业生呈现“双高”特点:
- 升学率高:平均考研率超30%,多名学生进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顶尖学府攻读社会学、应用心理学等硕士;
- 就业质量优:主要分布在民政系统(占比35%)、社会组织(28%)和企业社会责任部门(20%),典型案例包括2007届毕业生岳耀蒙创办南京市启蒙社区发展中心,推动基层服务创新。
值得关注的是,专业承诺“100%专业对口就业”,通过校企合作基地(如爱德基金会、姚坊门慈善基金会)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这种以实践能力和行业衔接为抓手的培养策略,使学生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持续发挥专业价值。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