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自2014年首批招生以来,已发展成为国家高水平专业群(A档)核心专业,聚焦智能制造领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该专业围绕工业机器人系统分析、设计、运维等核心能力,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9.04%,进入施耐德电气、汇川技术等知名企业。其课程设置涵盖机械、电气、计算机等多学科,通过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能力,形成了“赛教融合+项目化教学”的特色模式。
课程体系以“夯实基础+强化应用”为核心,分为三大模块:
- 基础课程:机械制图与CAD、电工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侧重培养工程思维与基础理论;
- 专业核心课程: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覆盖ABB、KUKA等主流品牌)、PLC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仿真与离线编程,注重机器人系统集成与调试能力;
- 实践课程:工业机器人拆装维护实训、自动化生产线综合实训,依托华为机器、舜宇光学等合作企业的真实项目开展顶岗实习。特别引入数字孪生技术和机器视觉系统教学,适应智能制造数字化升级需求。
就业前景呈现多元化路径:
- 技术岗位:工业机器人操作员、系统集成工程师,负责工作站调试与运维;
- 研发岗位:参与柔性生产线设计、机器人二次开发,需掌握SolidWorks三维建模和C语言程序设计;
- 管理服务岗位:生产线管理、设备销售与技术支持,要求具备工控组态与现场总线技术应用能力。数据显示,工业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超100万,毕业生起薪普遍高于传统制造行业。
师资力量方面,专业带头人沈灿钢副教授拥有德国柏林技术学院研修经历,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5项,带领团队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专利授权7项。教师团队中博士占比23.8%,高级职称教师占37.5%,形成“双师型”教学队伍,通过西门子认证讲师资质将企业标准融入课堂。
专业特色体现在三个维度:
- 校企协同育人:与江苏杰士德、川南减震集团共建实训基地,开展“订单班”培养,实现教学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 赛证融通培养:组织学生参与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推行“1+X证书”制度,毕业生可同时获得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等职业资格认证;
- 技术迭代响应:增设液压与气动技术、工控组态等课程,应对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中伺服驱动系统和智能传感装置的技术革新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