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最早设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八所院校之一,辽宁大学该专业历经二十余年发展已形成显著特色。依托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科积淀,其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辽宁省一流示范专业双重认证彰显了办学实力。专业建设根植于社会保障改革实践,既保持学术前沿探索,又深度服务东北振兴战略,形成了"立足区域、辐射全国"的办学格局。
在学科建设方面,该专业构建了"理论创新+实践应用"双轮驱动的培养体系:
- 理论体系创新:首创的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理论被编入马工程教材,主持完成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经济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超100篇
- 实践平台支撑:建有辽宁省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等5个省级研究机构,与12家政府机构及社会组织共建实习基地,推行"课程实训-专业实践-岗位模块实训"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 师资配置: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辽宁省攀登学者1人,教师博士化率95%,半数教师具有海外访学经历
课程体系突出跨学科融合特征,通过四大模块构建知识网络:
- 管理学基础:公共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
- 经济学支撑:劳动经济学、保险精算原理等
- 法学与社会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 技术应用:统计软件应用、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特别注重通过TSP教学模式(Teaching-Study-Practice)将案例教学与实务操作结合,近三年获批9门省级一流课程。
在人才培养成效方面,该专业已形成"三高"特征:
- 考研率高:近年40%毕业生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等名校攻读硕士
- 就业质量高:在2025年辽宁专业排名中位列第二,毕业生进入省级公务员局、大型国企人力资源部门比例达65%
- 社会贡献度高:教师团队完成渐进式延迟退休等30余项政策咨询报告获省部级批示,基层公务员培训超5000人次
面向新时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需求,专业持续优化"政产学研"协同机制。通过社会保障水平动态监测模型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就业保障数据库建设,为区域发展提供智库支持。其独创的"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实训+专业实践+岗位模块+毕业论文+创业教育)被多所高校借鉴,充分体现了"新文科"建设理念下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改革方向。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