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产学研融合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学校在电子信息领域的传统优势,通过"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培养模式,形成覆盖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到场景应用的全链条人才培养机制。专业设置紧密对接产业需求,与华为等头部企业共建实验室,采用"做中学"工程教育理念强化实践能力,同时引入国际化师资和原版教材打造全球竞争力。作为广西首个人工智能学院,其计算机科学学科ESI全球前1%的学术实力为专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学科建设方面,该校构建了"电子信息材料-设计制造-器件-系统-传输安全"学科链,形成5大专业集群协同发展。具体布局包括: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 49个本科专业与人工智能深度关联(占比66.22%)
- 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数量位居全国第16位
- 建成中国—东盟人工智能研究院等7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
课程体系突出"宽口径、厚基础"特征,核心课程涵盖:
- 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
- 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人学
- 数字信号处理与现代控制理论
- 算法数据结构与专业导论
- 数学基础课程占比超30%
科研创新体系以广西高校人工智能算法工程重点实验室为枢纽,聚焦三大研究方向:
- 智能芯片设计算法:开发高能效比专用芯片架构
- 信息处理算法:应用于医学影像诊断与物联网定位
- 机器人视觉算法:支撑无人驾驶与智能制造
应用实践方面,该校通过"智学桂电"智慧教育平台实现教学数字化转型,学生团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屡获最高奖。校企联合的层级工程实训体系包括:
- 企业真实环境模拟
- 前沿技术课程群
- 行业导论课程
- 短期强化项目
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陈金龙教授团队研发的旅游景区客流监测平台已实现:
- 日监测游客量5万人次
- 危险行为识别准确率98%
- 推动阳朔旅游收入达330亿元/年该技术体系正拓展至智慧农业、医疗影像诊断等领域,形成"AI+行业"示范应用矩阵。
就业前景呈现多元化发展路径,毕业生主要流向:
- 科研院所(占35%):参与芯片设计、算法优化
- 高新技术企业(45%):华为、商汤等企业研发岗
- 政府部门(10%):承担智慧城市建设
- 继续深造(10%):进入全球QS前100高校
学校通过"三位一体"国际培养计划强化全球竞争力,包括:
- 双语教学课程占比20%
- 海外专家短期课程
- 国际学术交流项目
- 东盟国家技术合作
在质量保障方面,建立"四维评价体系":教学维度:采用OBE成果导向模式科研维度: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14项产业维度:校企联合开发技术标准5项国际维度:引入IEEE等学术组织认证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